ibet国际集团

图片
分享到
作者:ibet国际集团 来源:《中国基础教育》


“融合+创生”国家级成果本土化 推进的威海模式实践探索

 



  作者: 

  陈梅,山东省威海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教科室主任,高级教师

  贺婧,山东省威海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教研员,一级教师

 

  实施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计划,是教育部着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育人 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各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内涵发展的迫切需求。威海市依托国 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建设,构建了四大常态化运行机制(联动协调机制、专业指导机制、 内外激励机制、闭环评价机制)和“科学对接—深度融合—高端引领—孵化辐射”的本土化推进路径, 探索实施“大兵团作战”“教研训一体”“融合+创生”的成果推广实施策略,推动优秀成果的本土化和 再研究。

 

  教学成果是指反映教育教学规律,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产生明显效果的教育教学方案。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反映了我国基 础教育界在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基础教育事业内涵式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在我国基础教育界乃至全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2020年12月,威海 市被确定为“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将优秀教学成果的培育和推广应用作为推动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之一,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步伐,积极探索“融合+创生”的国家级成果本土化推进路径和实施策略,以优秀成果推广应用推动教育内涵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一、共同愿景和初心使命是加快成果推广应用的动力源

 

  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目前已迈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发展重点从重视顶层设计逐步转到地方创新,地方创新是“十四五”时期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活力、新亮点;教育发展从粗放型、讲速度的“快教育”走向重标准、重品质的“慢教育”;发展动力由三维目标驱动转向核心素养目标驱动;发展方向从考试导向走向课标导向等。如何适应国家教育的这些大变革,科学迎接这些新挑战,创建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给威海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对全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威海市的基础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位于山东省前列,在省政府教育督导评估中连续14年居全省 前3,多次获得第1名,属于基础较好、发展起点较高的地区。但对标国内教育更先进地区,在原创教学成果品牌建设、优秀教学成果对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贡献率、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中瓶颈问题的解决、高水平常态化围绕课程教学的教师间 “高手般”教科研对话和分享平台不足、广大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的呼声与目前基础教育还不能完全满足其要求的矛盾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和发展瓶颈。威海的基础教育质量要保持全省领先 的地位,完全依靠自身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全市基层学校、教师、教研人员、教育行政部门等,都形成了一个广泛的共同愿景和初心使命:以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建设为主要抓手,对标学标上海、北京、江苏等教育发达地区,同“高手过招”,加快发展步伐,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有效实现基础教育新时代优质均衡发展的再提升。

 

  二 、常态化运行机制是成果高质量推广的制度保障

 

  在多元协同的格局下,成果推广应用的过程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成果区域整体推广的效果。威海市依托国家级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建设,设计了较为完善的成果推广应用制度,建立了成果推广的四大常态运行机制。

 

  (一)建立联动协调机制

 

  教学成果推广涉及成果持有方、推广应用示范区的多个教育相关部门机构和广大基层学校,甚至需要学生及其家长的配合和支持。教育改革在本质上是相关主体的利益关系及其关系方式的转变,需要建立相应的主体关系协调机制。威海市成立了由市、区市两级教育主管部门、教研部门主要领导组成的领导小组,全面加强对全市国家级示范区建设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各区市成立相应机构,承担成果推广应用工作的组织实施,从政策、经费、优质教学资源等方面加大支持和推进力度。各实验校是成果推广应用的主体,全面落实“一把手”工程,由校长担任学校成果推广应用的第一责任人和实际负责人,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学校推广项目行动计划和年度工作安排,开展推广应用与实践创新相结合的校本研究,扎实推进成果推广应用工作。

 

  (二)建立专业指导机制

 

  成果推广应用从被准确地理解、有效地应用到实践性创新,可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因此有必要建立推广应用的指导机制,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保障成果被科学有效地推广应用。威海市组建了三大专业指导团队,协同做好成果推广的专业指导、管理和服务。聘请全国部分相关领域知名专家、教授、名师和优秀教研员等成立专家指导组,同成果持有人一起,指导制定项目推广应用工作方案,论证项目推进的有效途径、实施策略等,定期进驻实验区、实验校开展项目指导、专题培训、评价引领等过程性跟进指导服务,筛选、总结、提升和推广应用成果。成立由市级、区市级教研部门主要领导组成的项目推进组,负责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制定实施意见、指导转化应用与深入研究等任务。 建立由全市特级教师、省市名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教研员等组成的项目攻坚组,对接项目实验区和实验校,采用任务驱动式“教研训一体”的方式,引领和指导共同体成员创造性地借  鉴学习原成果,立足教学,扎根课堂,解决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展转化应用和深化研究。

 

  (三)建立内外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成果推广应用深度推进并取得成效的重要手段。从管理部门视角可分为内部激励与外部激励,激发广大学校和教师成果推广应用的积极性,需要内部、外部激励“双管齐下”。威海市出台内部激励政策,重新修改了优质课、优课、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威海名师等评先选优活动标准,将推广的优秀成果内容有机融入评选标准和要求中,定期开展成果推广应用优秀案例、先进实验区与实验校等评选活动,以评促学、以评促训、以评促改,强化教师应用成果的内驱力。设立市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专项课题,享有与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等同的课题立项、结题鉴定、成果评奖等权利和政策支持。外部激励方面,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从政策、经费、优质教学资源等方面加大支持和推进力度,市教育局每年设立专项培训经费100万元,各区市设立相应的配套资金支持,各实验校统筹安排公用经费等资金,为开展项目培训、交流、研究等教科研活动提供资金等保障。

 

  (四)建立闭环评价机制

 

  成果推广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应用既有成果,推动成果的本土化落地和再研究再创造,促进教育变革,提高教学效能,形成本土化提升育人质量的教学成果。基于此,威海市建立了教学成果孵化、培育、推广、应用的闭环式“全链条” 制度保障,出台《市级教学成果奖励办法》,构建  “国家-省-市”教学成果评选链条,为全市教学成果的孵化、培育、评选提供政策性基础;开展市级教学成果奖评选活动,通过评选奖励的形式表彰成效显著的成果推广应用主体,鼓励更多学校和教师投入教育教学改革;制定《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实施意见》,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广、应用优秀教学成果,为成果的螺旋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三 、本土化推进路径切实加快了成果推广的有效落地

 

  教学成果的推广应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顶层设计科学的推进路径和目标定位,需要重视并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包括制订工作计划、明确目标、协调关系、加强指导,促进人们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学校和师生行为的改变,因地制宜,融合创新,使教学成果能够在更大区域范围、更多学校产生更大的效益。

 

  (一)制订推广应用方案计划

 

  推广应用计划关系到成果推广的成败,需要认真研判本区域教育发展和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对于不同教学成果,制订相应的推广应用工作计划,形成工作目标体系,明确教育行政、教研机构、学校、教师在推广应用中的工作目标和衡量指标,进而分解任务、细化落实。

 

  威海市结合本地实际,从国家级成果中选取了“提升中小学作业设计质量的实践研究”“创建基于课程标准的区域教学改进体系”“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 “上海市提升中小学 (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创新及学校转型的实践研究”五项优秀成 果开展推广应用工作,制定《威海市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工作方案(2021-2023年)》和五大成果项目推广应用三年行动计划,分别列出项目推进时间表和路线图,围绕项目研究的主要任务,细化制定子项目目标任务和实验区、实验校承担的工作任务,详细分解内容,严格落实责任,开展实践研究,强化成果转化实效。

 

  (二)规划推广应用推进路径

 

  成果推广应用的过程是成果被接受、理解、掌握并内化产生教育效能的过程,是成果的功能不断发挥、价值不断体现、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也是对原有成果不断完善和深化的过程。威海在市域范围内规划实施了“科学对接-深度融合-高端引领-孵化辐射”的成果  推广应用推进路径,组织实验区、实验校学习了解推广成果解决的主要问题、思路、阶段、操作  步骤、方法以及取得的成效等,认真评估成果的科学性、可行性和适应性,结合自身优势、现实需要和未来需求,从确定推广的五大项目中,自主选择适宜项目,确定融合对接的主题、目标、任务等,明确深化研究的创新点和着力点,将推广应用与改革创新紧密结合,深入开展区本化、校本化实践研究。项目专家组定期进驻实验区、实验校进行项目指导、专题培训、评价引领等过程性跟进指导服务,筛选、总结、提升和推广应用成果。定期召开项目培训会、成果报告会、现场观摩等活动,通过“质量下乡百校行”、教研员定点联系学校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教科研活动, 加快成果的推广应用,扩大成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四、“融合+创生”实施策略有效推动了成果的再研究再创造

 

  作为一项探索性工作,做实、做好、做新、做远优秀教学成果的推广应用极富挑战,需要多方协同投入更多力量去更深入地思考和更精致的组织,不断创新项目实施有效策略。

 

  (一)“大兵团作战”策略:确保行政与专业力量发挥出最大效益

 

  威海市探索实施了“强强联手、大兵团作战” 的行政与专业力量合力推进的策略。市教育局和市教研院分别从行政管理和专业支撑上整体规划,全市下设的8个区市各有侧重地推进1~2个项目,每个优秀成果也都有2~3个教育综合实力比较强的实验区重点推进,这样利于各实验区形成相互竞争、相互学习促进的良好氛围。同时,从每个重点实验区每学段遴选2~3所重点学校先行先试,在全市确立了117所科研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优质学校作为重点实验校,最终建构形成“市级行政与教研联合规划、8大实验区协同攻关、117所实验校强强联合”的“大兵团”作战推广模式。

 

  (二)“教研训一体”推进策略:教研训共同体是加快成果推广的重要载体

 

  威海市2001年就对市级、县级教研室、教科所、教学仪器站、教师培训等机构进行了有效整合,成立了市、县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提出和践行了“教研问题化、问题课题化、课题课程化、 课程系列化”和“研训一体、学用结合”等发展理念。成立国家级示范区后,威海建构了“三级生态化教研训共同体”,市级层面建立由教研员引领的名师团队、实验校骨干教师组成的学科教研训共同体;区市层面建立协作区协同发展共同体、学区名师团队共同体等教研训共同体;学校层面建立任务驱动和自我驱动型的教研训共同体开展校本教研。

 

  教研训共同体坚持发展的“五共”原则:共学、共研、共教、共训、共享。在示范区建设项目中,“共学”是指,同一推广项目的各级共同体一起学习推广成果的相关论著、论文等,如情境教育项目共同体2个月一起学习了《情境教育精要》《情境教育三部曲》等7部著作和多篇文章,为共同体平等交流对话打好基础;“共研”是指,各级共同体申请设立成果推广应用专项课题,以课题为引领,进行实践研究;“共教”是指共同体内采取“依标靠学,一课三磨”策略,围绕同一主题开展相同课例的“同课异构”和不同课例的“异课同构”教学研讨活动;“共训”是指,根据课题研究需求和实践探索中出现的问题确定培训主题,以共同体作为组织单位,开展有针对性的项目培训活动,各共同体轮流坐庄,共享培训资源;“共享”是指,同一推广项目的各级不同共同体,定期开展线上研讨或现场展示活动,分享、借鉴和推广应用阶段性成果。“五共”的实施对打造共同体的使命、愿景和目标等至关重要。通过实施“教研训共同体”,每名共同体人都能够迅速从边缘性参与转变到主体中心上来,从而确保了实验校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三)融合创新策略:强化推广成果的本土化和再研究

 

  威海市通过前期深入学习研究推广成果,深度融合区域教改重点项目和已有研究成果,在市域层面梳理出推广应用与本土改革创新的结合点,确定了每个成果推广应用的总抓手,如将“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作业设计与实施的行动研究”作为中小学作业设计项目的总抓手,将“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单元学习行动研究”作为区域教学改进项目的总抓手。各实验区、实验校再结合自身优势,聚焦推广成果研究总抓手,自主选择融合对接的子项目。学校层面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推广应用类型与方法。一是以“模仿”为主要特点的 “移植+调适”应用型推广应用方法,二是以“融合”为主要特点的“取长+内化”深化型推广应用方法,三是以“创新”为主要特点的“孵化+ 原创”拓展型推广应用方法。如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推广“创建基于课程标准的区域教学改进体系”成果的重点示范区,结合自身已有近10年“基于课程标准的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研究优势,借鉴海淀进校的成果研究思路和先进做法,开展了基于课程标准的大概念教学、循证课堂构建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