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et国际集团

图片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改革实验区


实验课题一: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研究与实践


  一、实验目的、意义及价值

  1.实验目的

  海淀区基础教育规模大,学校数量多,学生人数多,学校规模差异大,城乡差异大,教育起点高,社会期望高,责任压力大。要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需要明确新形势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深入实验校开展学习方式变革的研究与实践,破解难题,整体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促进海淀教育高品质发展,示范引领全国。

  (1)探索核心素养导向的学习方式实施途径和策略。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需要探索学生作为一个有着独立人格,有着丰富精神世界,有着探索、创造需要的生命主体所进行学习活动的应有方式。通过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的实践研究,探索核心素养导向的学习方式实的途径和策略。

  (2)切实解决常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学习方式具有整合性综合性特征,一种学习方式通常用多种不同的学习方法或策略去实现或体现。开展此实验,切实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学习方式单一而被动致使学生学习没有选择的空间、教师教学理念与行为脱节致使学习活动实施效果不佳、学科之间缺乏深度融合、课内外资源缺乏有机整合等问题,强调学生经历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在独立思考与合作动手中解决问题。

  (3)保障和推进新型学习方式的有效实施。

  构建学习方式变革的支持引导系统,学习方式的变革需要教育技术手段和学习诊断反馈系统的有力支撑。从信息技术和评价的视角,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探索信息技术对学习深度发生的有效支撑策略,建构学生学习诊断与反馈系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保障和推进新型学习方式的有效实施,促进师生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意义和价值

  (1)学术价值

  加强核心素养导向的学习方式实践研究,探索优化区域教学的途径与策略;

  建构学生学习诊断与反馈系统,建立新型学习方式有效实施和推广机制。

  (2)应用价值

  开展“深度学习”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研究,提升学生学习活动品质。

  开展“综合实践课程”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丰富学生学习方式。

  开展“项目式学习”实践研究,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丰富学生学习体验,提升创造性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加强教育技术有效支持学习策略研究,促进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教师和学生面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能力。

  加强学生学习诊断与反馈系统研究,促进新型学习方式的有效实施和推广。


  二、实验的主要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主要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此实验研究,拟分解为学习方式变革实践研究和学习方式变革支持引导系统研究两大板块,其中前者包括“深度学习”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实践活动课程”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和“项目式学习”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三项内容,后者包括教育技术推动学习方式变革实践研究和基于学习诊断和反馈的学习方式改进研究两项内容。

  (1)“深度学习”课堂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

  “深度学习”教学设计的重点从关注教师的“教”转移到关注学生深度参与的学习“活动”,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线开展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研究。教学设计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系统性、结构性和一致性,教学实施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帮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积累学习经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通过此内容的研究,建立高品质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标准,探索提升学生学习活动品质的方法与策略。

  (2)“实践活动课程”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

  选取不同层次的实验校,充分利用北京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馆、纪念馆以及名胜古迹等社会资源,与校内资源结合,开发系列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在实践过程中,探索学习活动的类型及实施策略。

  (3)“项目式学习”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

  选择部分学段开展“项目式学习”研究与实践,结合项目学习的四个基本阶段:决定目的、拟定计划、实施计划和结果评定,分解学习过程,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中心,聚焦主题,以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方案并按计划实施, 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通过此内容的研究,探索 “项目式学习”在中小学学科教学和跨学科融合教学中的有效模式,探索以素养为导向的学生素养分水平发展路径。

  (4)教育技术推动学习方式变革实践研究

  通过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现状及问题分析,基于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的经验分析,基于“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探索教育技术推动学习方式变革的路径及策略。

  (5)基于“诊断和反馈”的学习方式改进实践研究

  建构学生学习诊断和反馈系统,基于标准,针对“‘深度学习’课堂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实践活动课程”“项目式学习”三个实验领域,对学生学习进行科学诊断和评价,通过评价结果的分析与反馈,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核心素养。

  如图1所示:

002.png


  2. 研究的切入点、重点、难点和拟创新点

  以海淀区中小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与问题调研为切入点,基于调研结果,开展相关内容的实践研究。

  充分发挥教研机构“研究、服务和指导”的作用,以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变革实践研究为研究重点,在区域范围内分学科分学段开展“学生课堂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 “实践活动课程”“项目式学习”三个领域的实践研究。

  学习方式变革的支持引导系统研究是本研究的难点,包括信息技术有效支持学习策略,学生学习诊断与反馈系统的建构和应用研究。

把握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变革的内涵和方向,探索具有操作性和普适性的优化区域教学的途径和策略,建立新型学习方式的有效实施和推广机制是本研究的拟创新点



实验课题二:海淀区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提升研究


  一、实验目的、意义及指导思想(请说明项目研究指项目要达到的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及推广价值,政策、理论与实践的价值和本项目将遵循的政策依据、科学规律以及在本领域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等)

  1.实验目的与意义

  当今世界处于全球化时代,为了培养适应全球化要求的国际化人才,许多国家都把教育国际化作为发展教育的重要战略之一。当前,  教育国际化重点已从增加数量、扩大规模逐渐转向提高质量和增加效益的内涵式发展,也越来越注重把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基础教育国际化的一项重要举措。

  本实验研究旨在结合教育国际化理论,以海淀区多年的基础教育国际化研究和实践为基础,持续探索在基础教育领域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提升的有效模式和路径,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并通过国际比较的方法,从学理上剖析其必要性、可行性、影响因素和未来趋势。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主要在于:1、填补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研究多思辨、少实证的空白,以理论为指导,以实验为依据,进行创新性的理论探索;2、填补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研究在国际学界的空白,为全球知识共同体贡献中国经验和智慧。

  本研究的实践意义主要在于:1、结合海淀区实际,探索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有效路径和长效机制,助益海淀区进一步成为国际教育强区;2、作为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区,海淀区的经验可以对其他地区加强基础教育国际交流和提升国际合作能力提供有益的启发和示范作用,以点带面推动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跻身于世界前列,从而与我国的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地位相匹配;3、海淀区的实验研究可为我市、我国的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相关政策法规出台提供坚实的事实基础和理论依据。

  2.相关依据及研究基础

  我国政府在《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中国教育国际化水平,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本实验区项目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认真贯彻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6—2020年)“进一步做好教育对外开放工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有影响的首都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新格局。”的要求,按照海淀区“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提出的“初步建成高水平均衡化教育强区,建设国际一流基础教育高地”“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为高端创新人才提供更加完备的教育服务,海淀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的目标,全面开展海淀区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提升研究项目实验区建设。

  海淀区科技、文化创新资源雄厚,人才聚集优势明显,国际化趋势显著,智力资源高度密集,在全国较早开展了教育国际化实验。海淀区中小学校近年来先后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芬兰、德国、法国、瑞典、加拿大、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开展了国际教育合作项目,先后引进“友善用脑”、“思维地图”、“为理解而教”、“变异教学”、“中英、中法教育督导评价”、“中加、中新、中澳教师、干部培训”等多个国际教育合作交流项目,涉及了课堂教学、教师培训、督导评价、学生指导等诸多领域,有效提升了海淀区校长、教师的国际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为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搭建了多个平台。2011年,海淀区正式成为ibet国际集团“十二五”教育改革实验区,经过五年的实践,探索出了一条率先实践、逐步推进、实验校引领的基础教育国际化特色发展道路,使海淀区域国际交流和合作水平不断提高,国际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二、实验项目的分析、论证(请说明项目研究的切入点、重点、难点、主要创新点等及所申报项目的政策、科学、实践的依据,并由此推论项目的整体界定、研究假设等。)

  目前我国对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研究思辨较多,基于实践的实证研究较少。相关政策滞后,缺乏前瞻性的规划和管理。基础教育国际化实践呈现出粗放、表面化的特点。基础教育学校校长和教师的国际视野、国际交往能力尚有待加强。这既是本实验研究的切入点,也是本研究的重点、难点。

  研究重点包括开展务实交流与合作:包括“海淀教育与世界对话”系列活动,建立海外教师培训和学生交流基地,积极参加各类国际教育质量和教师教学质量评测活动。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能力:包括以国际视野推动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国际化教育人才队伍,开展国际理解教育项目研究。逐步完善国际教育体系:鼓励引导民办学校发展国际教育,满足国际尖端人才和留学归国人员子女的教育需求,支持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支持海淀优质教育资源向境外拓展。

  研究难点是建立海淀区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提升框架体系和完善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内容体系。研究的创新点是探索提升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的体制机制、育人模式和策略方法。

  海淀区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提升研究的界定是:拟通过海淀教育与世界对话、国际理解教育、中加合作办学、海外教育基地建设等探索研究,促进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双向互鉴,加强人员交流、知识交流、信息交流、学术交流、项目合作、科研合作及基础教育国际标准合作等。逐步完善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内容体系和海淀区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提升框架体系,探索提升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的体制机制、育人模式和策略方法。

  研究基本假设是通过区域基础教育国际化实践探索研究,有效提升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促进高水平均衡化教育强区建设。

  本实验主要解决以下五个方面的关键问题,详述如下:

  1.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提升实验区现状分析

  本实验研究将对海淀区作为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提升实验区作全方位的现状分析,厘清内涵、要素、维度、框架和标准,为实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推广提供现实依据和理论指导。

  (1)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能力、知识结构、核心素养提出的新要求,建立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提升框架体系。

  (2)分析人员、知识、信息、学术交流和项目、科研合作状况,完善区域基础教育交流合作内容体系。

  (3)分析“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实际教育需求,增进两个维度的课程适切性,增强海淀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4)在基础教育的管理、评价、服务机制方面,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积极参加各类国际教育质量和教师教学质量评测活动,提升我区基础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5)制定全方面的系统的教育国际化的评价标准,例如国际课程的准入标准、国际课程的教师标准、国际课程的教学评价标准等。依据标准对全区各学校开展的各类教育国际化实践活动进行全面评估。

  2.开展海淀与世界对话系列活动

  海淀教育现已进入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要立足国际,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同时也向世界传播海淀教育的经验。海淀教育要以开放的胸怀,与世界对话,传播海淀声音。

  (1)搭建高层次国际教育交流合作与政策对话平台,参与和举办国际基础教育论坛和会议。

  (2)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合作,参与双边,多边和全球性、开展区域性教育合作。

  (3)加强教育研究领域和教育创新实践活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4)聚焦全球教育热点和趋势,加强教育理念和实践的交流对话,传播海淀教育声音。

  (5)利用高水平教育论坛和国际活动,展示海淀教育形象。开展务实性、深层次的教育互访和合作。

  3.国际理解教育实施方式与内容研究

  主要包括:

  (1)成立国际理解教育研究课题组,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研究,制定实施计划,研究在进行国际理解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2)成立试点校,组织人员编写区域国际理解教育教材,注重内容选择双向互鉴,同时,也鼓励学校在此基础上自行根据学校实际编写校本课程。

  (3)在学校教师中普遍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培训,对教师进行分层培训,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能力。

  (4)把具有国际意识、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等作为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在养成学生地球公民意识和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国家认同与责任。

  (5)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充分利用“友好姊妹校”资源,开展非通用语选修课程,在部分外国语学校或外语教学特色学校开展多语种教学试点。

  4.建设海外教育培训基地引领实施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策略研究

  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必须由“单向”走向“双向”,从向发达国家的单向学习转向双向的经验交流与分享。为扩大海淀教育的国际影响,提升海淀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将“走出去”战略落到实处,本实验研究还拟建设海外教育培训基地,以引领实施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

  (1) 建立海淀海外教师培训基地、汉语推广基地和学生交流基地。开展中小学校长、干部、教师和学生国际交流与培训活动,培养国际型教师。

  (2)甄选优秀国外相关教育项目,加强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做好对合作项目的管理,进一步扩宽和深化国外合作项目。

  (3)与国外其他地区建立教育区域合作伙伴关系。加强中小学、职业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

  (4)开展教师海外培训项目和出国任教项目。

  5.中加合作办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方式研究

  (1)筹建从幼儿园到高中的一贯制国际学校,根据海淀区外国人才子女的教育需求,提供高质量的国际教育课程。

  (2)筹建和扩建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和本地学校的国际部。在教学内容、评价标准、教师聘用等方面进行探索。

  (3)参与国际汉语教育,加强汉语国际推广教育,编撰具有海淀特色的汉语推广教材。